中国民族特产的美食菜如何做?
原料:三黄仔鸡250克,罗汉笋50克,熟芝麻5克,油炸去皮花生40克,香菜15克。调料:特制红油(制法同“上上签”)80克,青花椒油40克,特制汁200克,料酒5克,老姜10克,葱段15克,盐7克,黄酒25克。
制作:1、黄鸡宰杀治净,入沸水中,加料酒、老姜、葱段、盐、黄酒小火煮
2-3分钟,离火焖25分钟而成,取出改刀成重约15克的大块。
2、罗汉笋洗净,入沸水中大火汆1分钟,捞出入凉水中冲凉,反复操作两次,控水摆入盘中垫底,上面放切好的三黄鸡块。
3、特制汁浇入盘中,淋花椒油、红油,撒熟芝麻、油炸去皮花生、香菜点缀即可。特点:肉质细嫩,麻辣清香醇口。备注:特制汁的制作:
锅内放入色拉油50克,烧至六成热时放入洋葱丝80克,大蒜瓣50克,香菜段50克,小葱段30克小火煸炒2分钟至出香,入八角2个、香叶5片、草果半个、丁香1颗、桂皮5克小火翻炒1分钟,加鲜汤300克小火熬至大蒜用手可捏成蓉时,入酵母、银耳汤5克、生抽15克、美极鲜酱油5克、泰国鱼露10克、东古一品鲜酱油5克即成。
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民族特色是什么?
第一,风味多样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地大物博,各地气候、物产、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,长期以来,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。我国一直就有‘南米北面’的说法,口味上有‘南甜北咸东酸西辣’之分,主要是巴蜀、齐鲁、淮扬、粤闽四大风味。
第二,四季有别。一年四季,按季节而吃,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。自古以来,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、配菜,冬天味醇浓厚,夏天清淡凉爽;冬天多炖焖煨,夏天多凉拌冷冻。
第三,讲究美感。中国的烹饪,不仅技术精湛,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,注意食物的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器的协调一致。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,无论是个红萝卜,还是一个***心,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,独树一帜,达到色、香、味、形、美的和谐统一,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。
第四,注重情趣。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,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、香、味有严格的要求,而且对它们的命名、品味的方式、进餐时的节奏、***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、雅俗共赏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、辅、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,也有根据历史掌故、神话传说、名人食趣、菜肴形象来命名的,如‘全家福’、‘将军过桥’、‘狮子头’、‘叫化鸡’、‘龙凤呈祥’、‘鸿门宴’、‘东坡肉’……
第五,食医结合。我国的烹饪技术,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,在几千年前有‘医食同源’和‘药膳同功’的说法,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,做成各种美味佳肴,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
竹筒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?
竹筒饭是傣族、拉祜族、布朗族、基诺族、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,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。
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,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。同时竹筒饭也是海南黎族的传统美食。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。黎族民同,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。
竹筒饭,用山兰稻(一种旱稻)“香米”配肉类为原料,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,加适量的水,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,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。
竹筒饭的煮法颇具有野炊特点,即砍下一节竹筒 ,装进适量的山兰米和水,放在火堆中烤熟,当竹筒表层烧焦时,饭就熟了。劈开竹筒,米饭被竹膜所包,香软可口,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。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饭,这便是有名的“竹筒香饭”。如果把猪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适量盐巴放进竹筒烤成香糯饭,异香扑鼻,是招待贵宾的珍贵美食品。
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?
非常丰富。
因为基本上都有着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,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烹饪技法、食材选择等等都是这些小吃的特点之一。
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,有着很多不同的特色小吃,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非常美味的食品,并且被广泛传承和发扬。
如:云南的过桥米线、新疆的大盘鸡、藏区的酥油茶、呼伦贝尔的大裤衩、西藏的藏香酥肉等,都是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特有的美食。
此外,随着旅游业的发展,许多也拥有了更好的传播平台,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些美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