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在1644年,李自成攻占北京,清军关外虎视眈眈,如果你是吴三桂,你怎么办?
  2. 北京在山海关外,还是关内?
  3. 古时候北京是关内还是关外?

在1644年,李自成攻占北京,清军关外虎视眈眈,如果你是吴三桂,你怎么办?

当时的吴三桂确实面临险恶处境,北有满清虎视眈眈,南有大顺步步紧逼。军队给养上,原先一直是仰赖明廷输送,辽东军仅控制山海关沿线,根本无法自给自足。而明朝已经覆灭,南明尚未建立,即使南明已经建立,以其可怕的行政效率,是否可以长期有效地稳定供应军需实难保证 。唯一的优势是,山海关地势险要,乃天下第一雄关。

面对这种艰难处境,如果我是吴三桂,将***取下列策略:

一、暂时归顺李自成。但归顺的条件必须是永镇辽东,避免被李自成调虎离山,同时希望李自成提供部分军需。由于山海关易守难攻,且攻占山海关后必须直面满清的压力,因此李自成很有可能同意这种归顺条件,待扑灭明朝残余势力后再来解决吴三桂与满清问题,毕竟此时李自成在华北都没有建立稳固统治,遑论全国。另外,利用李自成在北京统治混乱的时机尽量撤出陈圆圆和吴襄。

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
-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图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二、占领山海关西南25公里处的秦皇岛(当时确实是岛屿,后因汤河泥沙堆积,方与陆地连接,一个小岛,在混乱的局势中无人注意)。两个目的:1、发展水师,不管面对满清还是大顺,多一种攻击手段,扩张实力,在乱世尤为重要。2、发展海洋贸易。发展与大顺 、满清、朝鲜日本的贸易。

扩张实力,资金是关键。必要时可以与南方郑芝龙合作,协助其开拓北方市场,同时通过郑购买南方的粮食(比如闽、粤、越南等),合作共赢。另外,通过其与西班牙、葡萄牙人取得联系,购买炮舰、燧发枪、大炮,以及制造火器的专业人士、熟悉西班牙步兵方阵的军人。然后效仿欧陆建立海军和火器部队。

三、局部反攻辽东。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,有志于天下的多尔衮必然想入关争夺天下,即使无法占领全国,能够形成南北朝局面亦是泼天大功。另外,占领华北后,亦可南北夹击,逼吴三桂投降。

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
-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图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预计多尔衮将从蓟州长城一带破口攻入华北。此时,吴三桂应当号召收复辽土,鼓动辽民反攻。当然,时机的选择很重要,必须在多尔衮击败李自成主力后发起(可以短期破除李自成对自己的压力),用大炮攻城,用炮舰登陆扫荡敌后。此时多尔衮将陷入两难,如回援关外,则占领的大片土地不得不放弃,而且李自成未灭,很快会卷土重来(这一点明末的历史已经证明多次);如不回援,则关外必然动荡。鉴于此时吴三桂实力不足,预计多尔衮不会轻易放弃华北已占领土,不过会停止大规模进攻,撤回部分兵力对付吴三桂。稳定局势,以待时机。

四、消耗满清实力。吴三桂应当挑拨满清内部矛盾,毕竟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却未能继位,其与多尔衮存在尖锐矛盾;同时与李自成联手,分别进攻满清,使其首尾难兼顾。如满清最后撤出华北,多尔衮必然声望大跌,与豪格的争夺将更加激烈。这样,满清无法对吴三桂发动大规模进攻;而李自成新败,也不可能进攻吴三桂。

五、伺机问鼎。当战略态势稳定后,吴三桂应徐徐发展,有领先数百年的知识,重点建设火器部队和海军,在攻灭满清后入关争夺天下,挟战胜满清之余威(当时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),则鼎之轻重,似可问焉!

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
-北京关外旅游景点推荐图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沧桑如梦,几度夕阳,关注我森,让我们一起坐观英雄成败,笑看云卷云舒。

十有八九会和吴三桂一样。

那个时候,关内是李自成的大顺军,关外是满清虎视眈眈,吴三桂的本部关宁铁骑根本不可能两线作战,形势逼迫他必须选择其中一方。李自成对吴三桂而言,逼迫崇祯皇帝上吊,灭亡大明,此为国仇;刘宗敏霸占陈圆圆,软禁吴襄一家,此为家恨。如此吴三桂岂能不投靠满洲人?

这个问题有意思,作为现代人穿越到1644年吴三桂身上,就是开天眼了,怎么争取自己的最大价值。

首先一点需要明确的是,建州并不是小心眼的人,后面之所以对三藩和孙可望下黑手,主要是因为开始答应的价码太高了,后面给起来肉疼。对比吴三桂,皮岛覆灭后的沈世魁的侄子沈志祥,没兵没将了,投降建州,被封续顺公,世袭罔替,后代袭爵到清末。

沈志祥1637年投降,吴三桂是1644年,也没有晚太晚,如果吴三桂不提王,直接要个平西公,后世老老实实的别想别的,那么从1644年到1911年,爵位全能由自家人保持,世袭罔替,与国同休,这应该是最稳妥的结局了。

如果不想当汉奸,那就投奔南明。

但要注意时间,弘光时期的南明上上下下全是错误的判断,一方面自视甚高,另一方面对外政策又荒唐的出奇。

对吴三桂来说,最好就是高举“先朝遗臣”的大旗,告诉李自成,要保护太子周全,同时放弃关北的全部防御,南下占据一处海港。

李自成不可能把琅哥儿送过来,那就干脆一点,直接跑,坐船南下在登州登陆,等着李自成和建州死磕,也等着建州南下剿灭弘光。

等到弘光一死,立即南下,抢先进入杭州,迎立隆武帝,隆武朱聿键是南明皇帝里难得的有雄心的人,而历史上隆武之所以覆灭是因为他没兵没将,只得依靠郑芝龙。

吴三桂沿长江进入九江,走陆路把赣州拿到手,以赣州作为“行在”,这个时候吴三桂是江南最大的军事势力,求隆武重开五军都督府,自任中军大都督,节制天下兵马。

联系在建州的金声桓、王得仁、李成栋,他们三个这个时候心里都有波动,未必不能劝说投降,然后别像永历一样怕死不管事,基本上就是把一两年后李定国做的事全照搬一下,南明有很大的可能能划江而治。

若干年后吴三桂病重,死前高呼“渡江渡江”,流芳千古,实乃大明中兴的第一功。

我会选择北上漠北,建立半游牧帝国,此时蒙古衰落,自己部下有不少忠诚的蒙古士兵,可以借此笼络整合各部,半武力半联姻。在水边建立城市,利用汉族工匠,强化武器生产及其他手工业生产,增强凝聚力。汉族农民划分区域也放牧,适应环境,又能提供骑兵***,底层百姓与蒙古族也广泛联姻;同时不断南下吸收不愿投降的汉族,带回漠北,充实人口;分化满蒙,减少敌人,交好漠西蒙古。

稳定好北方后,可以择机作战,联合郑成功、南明等。

很多人建议南下去江南,一方面要不动刀兵穿过李自成区域很难,即使突围成功,那么很多家属不愿走,会损失实力,到达南方后,那里人口稠密,数十万兵民如何安置也是麻烦,当地势力强大,自己还是属于一线消耗品,社会风气已经崩坏,吃力不讨好。

崇祯十七年初,李自成大军直指北京城时,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,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,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。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,继而率兵西进京畿。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,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。这时候吴三桂陷入艰难的选择之中。如果我是吴三桂,我会率领关宁铁骑夺取山东。原因:山东处于南明、大顺和清朝势力的边角,不会引起三大势力的主攻。这样得以恢复实力,时机成熟时或与南明结盟或取而代之把南方整成一个坚强力量,携整个南方力量待李自成与多尔衮两败俱伤时出兵北伐。二、关宁铁骑撤出后九大边镇尤其是关宁防线需要大量精锐驻守,减弱了李自成的实力,减缓了李自成南下的时间,为南明整合军队赢得了时间。


北京在山海关外,还是关内?

北京在山海关内

1、山海关位于北京东北角秦皇岛境内,是辽宁和河北的交界处,距离北京约300公里。

2、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华北交通要道,也是东北进入华北的核心通道。因北京北方被燕山山脉阻段,平路进入华北只有这一个通道。

3、所以说山海关的北京的北大门,但是他不属于北京管,北京在山海关内。

以上是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助到你。

古时候北京是关内还是关外?

古时候北京是关内。山海关以外古时候叫关外,山海关以内叫关内。以前是以山海关作为分界线。山海关既是古时候关内关外的分界线。也是现在的华北与东北的分界线。关外的气候是:冬天比华北地区时间长,更寒冷。古时候主要农作物是以大豆高粱为主。

秦、汉、唐等时期,北京属于关外

明清时期,北京属于关内

即关口内外。由于历朝历代所指的关不尽相同,所以它的内外范围也有所变化。而“关内、关外、关东”在历朝历代是有所变化的

古代在陕西定都的王朝比如秦、汉、唐等时期,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或潼关。其以东地区就被称为“关外”,也叫关东。春秋战国时期的“关东六国”由此而来,以此划分秦与齐楚等六国的方位。而关内就是其以西京畿附近地区。

到了明清时期,关则是指山海关。出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,也叫关东。关东有了东北区域的概念。“闯关东”说得就是到东北去谋生。关内指长城以南地区,今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