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夏天游玩好去处?
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
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总面积7675公顷,森林覆盖率75%,海拔650米-2589米,分为南五台、石砭峪、翠华山和罗汉坪四个景区及诸多景点,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、地理、生态、气候、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,是陕西夏季避暑胜地。来终南山下,品香茶,赏美景,体验“***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闲适,品味夏日的清闲舒适。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
西安市内夏季避暑去处?
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安东街的西安人防纳凉中心避暑。在纳凉中心内,有打牌的老年人,有带小孩玩耍的年轻妈妈,有看书读报的中年人,有写作业的学生,还有不少市民只是默默地坐在防空洞内享受难得的凉意。
为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纳凉环境,人防办的工作人员提前装饰了墙面,桌椅等也擦拭的光洁如新。通过一道铁门,拾级而下,大约行走1分钟,便可以到达底部。中心顶部的节能灯一直亮着,洞内十分明亮,不失为学生***期自习的好去处。
在没有空调的年代,西安人民是怎么度过夏天的?
说得好像西安是最热的地方一样。
说的好像没有空调就过不了夏天一样。
说得好像***都有空调不怕费电一样。
说得好像没有空调之前人类都不活了一样。
说得好像有了空调***都能顺利度过夏天一样。
说实话,没有空调之前我也不知道那是干嘛滴。
说实话,有了空调我也不怎么开它,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开。
说实话,我被这个问题问懵了!我打开我记忆的宝库,仔细搜索关于没有空调时如何纳凉过夏的情节,可我的记忆居然一片空白。虽然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走进学校去报到的情景,许多故事……
好像当时的学费是五角,我拿的是十个五分钱的钢镚儿。我甚至不知道那是钱,报到之前我都不知道钱为何物。还以为报到上学被人们挂在嘴上一定很神奇呢!
结果,坐在桌后的老师笑眯眯问我:叫啥名字?
我说:牛娃子。
姓啥?
姓李。
老师用陕西话阴阳怪气地高声叫我李牛娃,在本子上写了什么。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字儿这个东西。只是觉得老师的笑坏坏的,一定是我名字不好。
然后老师问学费带来了吗?
我回答啥是学费。
老师说你手里攥的是啥?
我手一伸,哗啦啦十个钢镚撒在桌面上,转着圈儿撞得叮当响……
开学不久,我拿着爸爸给的五分钱买了一支***上带橡皮的铅笔,花色的,爱不释手。
上课时,老师突然点我名让我站起来,说让我把铅笔给小芳,小芳是老师的侄女,她说我偷了她的铅笔。
所有人都望着我,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,我只能让眼泪哗哗地往下流。但我死死地攥着铅笔。
后来,老师专门去我家问过我爸有没有给我五分钱,才洗脱了我的罪名。
没有空调的日子,我不知道空调会让我凉爽,自然也不会觉得夏天有多么热。正如我被父母穷但倾其所有地呵护着,便从来不懂人世间的莫须有的冤屈原来如此令人悲伤一样!
你明白了吧?没有空调的日子如何挨过炎热,答案就俩字:忍耐。
然后,习惯成自然。
度夏,也是走到什么地步说什么话。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,西瓜,冰棍,雪糕,汽水,啤酒,凉皮,漏鱼,摊煎饼,绿豆汤,酸梅粉汤,成了人们防署降温的必备,单位发降温糖,茶叶,该上班时,仍坚守工作岗位,挥汗工作着。那个时候,条件虽不如现在,但人们并不矫情,年年大都是这么过来的。况且那时全国四大火炉城市,并不包括西安,说明夏天还不是热的人不能承受。公园里有大人游泳池,儿童游泳池,实在热了,去玩水降温,夏天在兴庆公园划船也很不错。…总之,没有空调的年代,西安人同样想办法度夏,心静自然凉,后来有空调了,就成了人们度夏的依赖,还有免费开放的人防工事里乘凉,也是一种选择。
外地人夏天来西安旅游,热避免不了,怎么办呢?就是避开中午时分外出(11一16点),在住地休息,合理安排旅游时间。
下午,扫净院子一席之地,泼水降温。天擦黑,芦席铺上,用湿毛巾擦,天黑后,手把蒲扇,坐躺席子上聊天、看星星,喝绿豆汤(吃凉水拔过的西瓜是十天半月滴奢饰品)小孩在各家的席子上蹦来蹦去,玩困了睡下,大人用扇子赶蚊子,闭着眼睛(大人也困!)。11-12点凉快了,回屋睡觉(室外睡到天亮的,必须睡门板/躺椅,盖东西!),席子再用凉水擦一遍。半夜起来一身汗,凉水毛巾擦身、喝点水再睡。白天,湿毛巾顶头上、围脖子上,背心基本湿透,人过去一股汗味儿。夏天,人要瘦一点:睡不好、吃不下、出汗多。不然,怎么讲:贴秋膘呢!
这,就是没风扇、空调的老陕过夏。